2008年9月3日星期三

听报告的体会,如何写博士论文

今天听了热能系主任姚强教授的报告《从学位论文的评审说起:谈如何撰写博士学位论文》,感觉还是有些收获。这个报告是即将毕业正在写论文的博士生必 须参加的活动,我实际是去蹭听的。他讲的很多重点内容孙老师已经反复和我们说过了,例如选题、实验、写作中的问题和学术道德的内容,所以我记得也不全,把 自己的笔记和体会整理一下,供大家参考吧

评审和导师先说的是评审和导师。在写论 文的时候不能把评审者当成是专家,应当首先把他们看作是普通的读者。专家也不是所有领域的专家,尤其是在评审强调创新性的学术论文时,他们是不可能对论文 的所有内容都非常了解的,要是这样论文就没意义了。姚老师描述了很多评审人的行为特点,我用一系列词总结一下:普通读者、大忙人、总是持批判的眼光。评审 人一篇博士论文一般读三十分钟,看的顺序一般是:作者和导师的学术地位、摘要、参考文献的质量、目录的结构、最熟悉的一部分内容、小结和总结、实验的设置 和图表的质量。一个tip是做综述的时候不能只看国外的文章,也要引用国内同行的相应工作,原因很简单:这个同行很可能就是评审你论文的人….

评审人的角度一般是:选题意义,创造性,专业基础知识,写作与总结。这里一个引起我思考的重要观点是博士论文不仅仅是一篇好论文,也要能够反映出 作者在这个领域的广泛了解和扎实的基础知识。如果论文创新点很好,工作很有意义,但是不能反映出作者的专业基础知识情况,可能也是会受到质疑的。其中有一 句话说的不错,自己应该是论文所涉及的这个领域的专家,甚至要比导师和所有评审人对这个具体领域的了解和见解都深才行。

另外一个不好的现象是做的工作都想放在博士论文里面,觉得不放”亏了”。如果把关系不大的工作堆砌在里面的话,反而降低博士论文的质量,或是在答辩的时候受到质疑。

中间插个题外话,姚老师提到研究小组的seminar是个很重要的交流机会,有时候到了工作岗位,可能研究的主要内容都用不到,但是seminar上从其他同学那里得来的知识却经常能派上用场。所以认真参加seminar吧!

思考你的论文:学术价值

先考虑的应该是学术价值。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最初选题和最后写论文时相比,有至少一半的人都发现自己的目标和观点有变化,很少有完全一致的(完全一致 说明这很可能是低水平的研究)。博士论文的创新性最重要,如果这个不行,就直接被击毙没有翻身的希望了。两个不好的例子,一是”用了一个创新的方法,但是 性能并不比旧方法好”,二是”写了很多很好,但是和申请的学位学科关系不大”,都很容易被击毙,他还举了真实的例子。

文献综述

文献综述篇幅很大,要注意的是综述要和研究有关,”不必事事从开天辟地说起”,主要目的是引导读者意识到你工作的重要性,要带着改进和批判的态度 写,不能一味说别人方法怎么怎么好,最后又说自己方法怎么怎么好,完全没有关系。不能做的事情包括在介绍引文工作的时候回避冲突,或是蓄意选择性地引述。 不必读所有文献,多读外文期刊,现在论文垃圾很多,要学会判断垃圾。引文的时候要注意引用原创工作,而不是后人的转述或是补充。姚老师给了一个文献综述写 作的方法与步骤:概括,摘要,批判,建议。

另外提到了一下关于研究步骤的两个争论派别。一派认为应该先不看任何文献,自己尽量独立思考,这样有助于摆脱现有研究带来的惯性思维,等思路明确了 再全面地读文章;另外一派认为应该先通读前人工作,才能开始研究。好像这两派争论很多的样子。不过我觉得一个可以借鉴的思路是不必强求”读全”,有想法的 时候立刻开始思考,如果实验简单易行就立刻开始实验,当有进一步思考的时候再仔细地进行文献综述,反思自己思路和前人有什么异同。

方法、实验与模型

主要是讲描述方法的时候要注意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两点:独立验证和可重复性。可以利用的方法包括显著检验,双盲测试之类。方法描述要有特异性,可操作 性,不能含糊和说一些无信息量的”套话”。姚老师感慨说模型和假设很容易是错的,如果粗心的话很容易落到错误结果中还浑然不知,一定需要严谨的验证,例如 benchmark。

这个我们应该有体会,例如我和yaya重复redgreen的实验,非常容易出错,如果没有大百科数据集合和一个F值作为benchmark来不断 检验,很可能就会做出一个错误的版本却完全不知情。这种有benchmark的还好,如果是创新的没有成熟的检验方法的,那风险就更高了。

结果的表示与分析

不能堆砌实验表格和数据而没有分析,也不能在文中提到任何没有数据支撑的”想当然”结论。

发表论文

Ph.D != paper maker。他提到国内有些论文浮躁的气氛,尽量都想多发,但这样实际是不好的,降低了文章的质量和深度。

最后还有一句话我觉得挺好的:一流大学不是满足社会需求,而是引领社会需求。
就这些了,还有记得的一些参考书,好像都挺不错的,很多观点和句子都引自这几本:
[1] 朱青生,《十九札》
[2] 毕恒达《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——论文写作枕边书》
[3] on being a scientist,这是一篇杂志文章

1 条评论:

匿名 说...

嗯!很有用!!!